以下寫於去年九月底口腔手術後,發生於2013/10至2014/09,直到2015的現在,故事還在繼續。本來想彙整成同一篇,不過遲遲未記錄後續發展,同時因為篇幅太長,索性分成兩篇,下篇會從手術開始寫起。


 

這將近一年的故事,希望在此畫下句點。

去年十月,在加拿大,洗臉的時候,人中部位感覺怪怪的。過一陣子,左門牙開始痛起來,礙於國外牙醫費用高昂,繼續觀察。幾年前一顆智齒莫名其妙抽痛,無法進食甚至睡覺,他去藥局買了止痛藥,一吃立刻見效,回台檢查沒問題,要牙醫拔了。根據上回經驗,去藥妝店詢問藥劑師買止痛藥,結果這次沒什麼用。大概痛了兩三天,然後牙齦突然腫大,嘴唇都被撐起來了,而且裡面有膿,後來自己慢慢流出來就好多了。可是碰觸依然不舒服,清潔鼻孔也是,稱不上是痛。又硬又大的食物例如蘋果沒辦法直接啃,否則就得儘量塞到嘴角去,不要動用門牙,貝果也是,勤勞就撕成小塊。

他自己跑去家附近的診所詢問,我才下定決定看牙醫。十一月中,預約的隔天立刻看診。初診先填表格,接著助手請我進去,問完症狀照X光,躺在診療椅直接拍,不像台灣得跑來跑去。可是片子沒給我看,醫生表示感染很大,得做根管。右門牙大一做過根管,當時醫生就說以後左門牙也容易出問題,十五年後果然來了。看了報價之後,我詢問是否可以當天開始治療,醫生看了電腦上的班表很爽快地答應,國外看牙第一次通常諮詢而已,第二次才開始治療。問診費80,加上根管總共799,醫生自己開價,沒有價目表,他主動說已經給折扣。因為花大錢,他立刻煮了一杯膠囊咖啡,想著多少補一些回來,大概也只有牙醫診所這種收費高昂的地方才有免費膠囊咖啡可以喝吧,而且服務態度從櫃臺、助手到醫生都很好,錢能說話。

門牙根管兩次療程。第一次治療結束,吃抗生素。兩週後第二次治療,拍完X光,醫生問我有沒有吃藥,殊不知這就是問題所在。如今回想,治療一次又吃抗生素,感染卻沒比較好,應該不是根管可以解決的問題,可是當初沒有多想,也不清楚牙齒問題其實很多種。十一月底,第二次治療完,醫生開更強的抗生素,上次藥費將近30,這次40。心中困惑,根管做好不是應該復原了嗎?為什麼還要吃抗生素?帶著種種疑惑,隔天開車去紐約玩。題外話,從紐約回來沒多久,尿道感染,痛又流血,傍晚去Walk-in診所,又吃抗生素,和牙齒的加起來吃了快一個月,而且這次的藥副作用明顯,睡不好又沒食慾,一星期瘦了一公斤,我並不想減肥。

第一次看診和治療,只要支付看診費,根管費用結束再付,而且沒有牙險的我可以馬上去買,之後再用保險部分給付治療費用,反正對診所而言沒有損失。牙險再加上他學校的補助,799的費用,我們自掏腰包付了200,忘記保險費是否另外計算。 

之後牙齒感覺沒有痊癒,而且牙齦持續稍微腫脹,不過第二次治療時牙醫說那沒關係,一直猶豫要不要再去看,可是那麼多錢還治療不好,難道還要再花錢嗎?和擔任牙助的表妹討論後,決定五月回台灣再看。期間學到不少,例如牙齒感染緩慢,X光以三個月為單位,才看得出變化,有人可能要長達一年才能痊癒。

四月底搬去紐西蘭,預約好台灣牙醫,五月中回台立刻去看。原本的牙醫離職了,換了另一位女醫師。她表示根管沒有問題,可是感染很大,而且已經碰到右邊的牙齒,沒有之前的片,無法判斷轉好或變糟,要我三個月後再去,到時候在紐西蘭了。六月陸續拔了上面兩顆智齒,終於四顆都解決了,刷牙吃東西輕鬆很多,根本忘記有過智齒這回事。換牙醫後的第一次看診經驗並不好,感覺嚴肅沒有耐性,第二次之後大為改觀,醫師其實很可愛,剛度假回來的關係嗎?不但有說有笑,還分享一堆經驗談,例如年輕時候消耗身體,將來身體就怎麼還你,皮膚有可承受的清潔次數,不要用力和過度清潔,雷射美容不好,會讓皮膚變薄降低抵抗能力.....,還叫我『妹妹』。離台前最後一次去,打算透過櫃臺要X光影像,結果牙醫要我趕快用手機偷拍下來,因為透過櫃臺可能要付費。

他問同事紐西蘭牙險的事,問不出個所以然,沒人保險。上網查詢,發現紐西蘭沒有牙險這種東西,只有醫療保險,而且牙齒在相當高的等級,保險費數一數二,一家似乎是全紐最大的連鎖牙醫診所表示,他們的病患98%費用自付,保險只給付2%,有沒有買保險根本沒差,買了還多花錢。他再跟同事聊,一位同事剛好看完牙醫,沒有保險。最後決定直接去看,再決定保險如何處理。

就這麼拖到九月中,去他同事看過又剛好離我們家最近的診所,隔天馬上看診。填好初診表格,牙醫親自出來接我,而且全程親自服務,包括拍片,跟以往經驗都是牙助負責不一樣,服裝也不同,不是一般牙醫穿著的手術服(?),而是白色上衣制服。很年輕的韓裔,感覺不像韓國人,比較像東南亞華僑。空間寬敞,診間獨立分開,不似大多診所是半開放隔間。問診相當仔細,至少二十分鐘以上,還畫圖向我解釋,排除其他可能性,只剩下一種,要做口腔手術。之前曾經懷疑是否該做根尖切除,台灣牙醫按壓牙齦覺得腫脹情況還好,紐西蘭牙醫終於解開迷惑,給我看圖片,牙根如果有髒東西,感染區域會小很多,不會這麼大,連左邊的牙齒都碰到了。真是學到不少牙科知識和英文用語,不過能免則免,並不想學這些英文啊。對了,數月前拔智齒的痕跡還看得出來。醫生建議我回台手術,因為紐西蘭費用高昂,可是離預定時間還有幾個月,我不想再拖下去,況且九月開始突然變糟,之前一直很穩定,牙齒依然不會痛,但是洗臉時不舒服的區域變大,又開始無法啃整顆蘋果,清潔鼻孔也難過。我說台灣看牙不用多少錢,牙醫知道一定比紐西蘭便宜很多,但他一定不知道台灣健保涵蓋牙科,而且費用超乎想像的低廉,診所一次才100,折合紐幣在國外能幹麻。

這裡分類細,牙科得有各種執照才能執行各種治療,每家診所有業務範圍,不是全部做。他們診所無法處理我的問題,得去口腔手術診所。醫生說他可以做,費用會比較低,可是正在學這部分,還沒取得資格,他只是牙醫,不是手術醫生,那不是白說嗎?推薦兩位手術醫師給我,一位比較資深,經驗豐富,另一位診所很炫,我沒偏好,其實想讓他做決定,於是他選了資深那位。他會寫信轉診,兩週內如果沒接到對方來電,我再自己打去預約。諮詢費80,X光片25,105飛了,幸好問診仔細。回家後向他報告,達成共識,先看手術醫生怎麼說,並且做好臨時回台灣的心理準備,可能月底或十月初。抱著受寵若驚的心情跟他說牙醫多認真時,他回答,加拿大的指導教授說自己剛開始教書也很認真,久而久之就懶散了。

我一直不習慣台灣的牙醫或助手戴著手套做治療以外的事,例如開門或拿筆寫報告,感覺很不衛生。紐西蘭就很注重這方面,醫師只有接觸病人口腔時才戴著手套,脫戴技術一流,訓練有素。

隔天牙齦開始腫起來,腫到一定壓力,膿就自己流出來,一覺起來又變平了,重複去年十月經歷的過程,而且不確定哪顆牙齒開始有輕微酸的感覺。星期一,為了等電話,變得焦慮。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不會下星期還等不到電話吧?星期五下午,電話終於響了,排到10月6號,我表示太慢了,結果櫃臺發現下星期一有人取消預約,感謝。

那天颳大風又下雨,低溫幾度而已,在電話裡跟妹妹抱怨不知道如何出門,她說要寄件可愛的日本雨衣給我。診所位於高處,從家裡走過去像在爬山,氣喘吁吁,當作運動,他從辦公室過來跟我會合。頭髮花白有點年紀的醫生穿西裝打領帶,跟我握手時,被我的冰手嚇到,我尷尬地表示外面天氣太糟了。問診和治療房間分開,看完信封裡的轉診信,再看電腦裡的X光片,思考了一下,沒問什麼問題,完全根據先前牙醫的報告,就告訴我手術如何做,切除感染的牙根部位和刮除周圍感染區域,簡單的手術。在紙上寫下成功率80%,我問:那20%呢?如果失敗,拔牙,我:那不就得植牙!然後給了報價,諮詢費100,手術900(主動表示已經折扣,牙科很愛來這招嗎?)靜脈麻醉300,比預期的低。問了手術多久,會痛幾天,止痛藥吃幾天,最讓我害怕的是靜脈麻醉。西方國家口腔手術包括拔牙普遍使用全身放鬆的麻醉,類似鎮定劑,可能是台灣所說的『舒眠』。我以為會失去意識,其實意識仍在,還問醫師多久會恢復意識,他說四十分鐘,心裡應該啼笑皆非吧。安慰的是,醫生肯定地說,左右兩邊的牙齒並沒被感染,只要解決原本那顆出問題的牙齒即可。詢問是否可以問一個跟感染無關的問題,西方看病規定只能針對一個問題,有些醫生不在意多看一個症狀,考慮矯正,請他推薦矯正醫師,然後寫了兩個名字給我。走出診間時,醫生說:You will be fine。

手術排到一個月之後,有些日子只看診,有些日子只做手術,診所只有一位醫師,而且大概頗知名,所以每天預約滿滿滿。櫃臺阿姨好心地幫我排進候補名單,如果有人取消,立刻通知我。當天晚上,翻來覆去數個小時才入睡,思緒多又焦慮。隔天早上,診所打來告知當週星期五有人取消預約,那種麻醉需要有人陪同回家,正好他週五固定在家工作,學校也沒事,於是敲定那天。感謝這麼順利,一週內看完醫生又能治療,在台灣也不太可能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j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