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5044   

↑每次進出威靈頓機場必見咕嚕,小孩不會嚇哭嗎?

紐西蘭和加拿大雖然同樣曾經淪為英國殖民地,但是後者因為地理位置而偏美式(即使美加的差異其實很大),紐西蘭卻保有英國的影子。撇除這些不說,儘管在西方社會待了五年多,剛從加國搬來紐國,所見所聞一切如新,徹底感受這是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某些現象僅限於威靈頓地區,某些也許放眼整個紐國。

四、五月初抵之際,每次上街總見赤腳行走的人,有人認為是深秋、有人感覺已入冬,當下想法是『鞋子貴成這樣嗎?』以及『捐雙鞋給他好了』,他們的腳底大概已經厚到刀槍不入,我比較擔心踩到碎玻璃之類的。七月回來,天氣相當冷了,街上不再出現『赤腳僧侶』。

走在商業區,上班族的腳程總讓我望塵莫及,尤其遇上人高馬大的(威靈頓不少北歐人),紐約客走路也沒這麼快!大家在趕什麼?風太大、氣候差,縮短置身室外的時間嗎?

某次在香港餐廳吃飯,一個老外自己默默收拾前桌客人的杯盤狼藉,然後坐下看書等待。另一桌則上演一群小鬼從鄰桌拿取陌生人吃剩的菜餚。衝擊!

不知道為什麼,我對英國腔沒啥好感,感覺彷彿回到古代。偏偏紐西蘭講英國腔,有些人的口音濃稠黏膩得像一盆麵糊,分不清什麼是什麼,而且速度無敵快,第一次聽到這種『英語』,像在聽中國內陸荒腔走板的普通話。和Q桑英語同為外語的同事以及他的醫生太太用餐,她表示一開始根本聽不太懂紐西蘭英語,看診變得很可怕,「你是說頭痛?什麼?脖子痛?」這類雞同鴨講時常出現。加拿大人普遍認為,這裡的發音和語調很有趣。

放眼全球,『壽司』大概無處不有,紐西蘭的壽司跟北美不同。威靈頓非常多壽司專賣店,小小店面的櫃臺裡擺滿壽司任君挑選,以卷壽司和握壽司為主。卷壽司看起來很有親切感,根本是台式壽司或韓式紫菜飯卷的變奏版,不同的是尺寸和內容。尺寸可以大到一個抵三個,裡面用紅蘿蔔、小黃瓜、炸肉、南瓜泥和萵苣等做變化。即使已經吃了無數回,每次都覺得包紅蘿蔔的口感好奇怪。北美少見(大)卷壽司,尤其裹海苔,紐西蘭什麼都大,食物方面。

IMG_5253  

↑Yoshi---難得一見日本人開的壽司店

住在飯店那半個月,為了健康有時自己料理、沒有餐餐外食。超市和農夫市場的蔬果尺寸是東亞水準,看慣加拿大營養不良的農產品(大多由美國進口,其次是中南美洲),回台見到壯碩的蔬果往往嘆為觀止,怎麼可以長得這麼好?!一點都不誇張,紅蘿蔔就是一個例子。星期天沒下雨的話,通常會去農夫市場買足一週所需的蔬果(一個地點每週一次,價格比超市便宜許多,也算支持個體農民),至今依然對肥美的農產品感到驚奇,Leek也好大一根。農夫市場的規模也比美加大,每一攤都是卡車載著層層堆疊蔬果的塑膠籃,不過內容大同小異,比的是新鮮和價格。在美加,上農夫市場是一種情調;在紐西蘭,是現實的生活所需,純粹為買菜,而非逛逛。擺設也以實用為主,像台灣菜場那樣,不像美加一小籃一小籃擺得賞心悅目。失望的是,期待紐西蘭會有亞洲蔬菜,結果還是北美那些,希望其他季節會有驚喜。

海邊的農夫市場旁有餐車區,可麗餅、Churro、中東、越南、印尼、中國、漢堡(有生蠔口味!)、匈牙利、醬料、麵條、墨西哥.....。剛從餐車種類貧乏的加拿大搬來,簡直大開眼界。不過光顧幾回後,也不覺得新鮮了,好吃是好吃。四川餐車最讓我驚奇,賣的是麻辣燙之類的,香噴噴好夠味,車子彩繪也別具風格,還是頭一回在國外看見中華料理餐車。威靈頓有個奇妙現象,很多亞洲料理的廚師皆混雜西方人。星期五古巴街夜市還有日本人賣米漢堡跟拉麵。威靈頓物價頗高,餐車也是目前行走國外見過最昂貴的(街頭食物通常俗夠大碗),一小碗三口就可以解決沒什麼料的麻辣燙要價九塊紐幣!

IMG_5142

↑四川餐車

地理位置關係,馬來西亞餐廳四處皆是,而且水準直逼當地,威靈頓不少亞洲料理都做得不錯。神奇的是有台式餐廳,還賣台式蛋糕,例如芋頭口味。韓國餐廳不多,美加則到處都是,沒有豬骨湯Gamjatang這點讓我大失所望,在加拿大最愛的韓國料理,每家風味不同。

IMG_5067  

↑我很愛的馬來西亞餐廳Little Penang的炒粿條

加拿大和美國的用語不太一樣,例如:廁所在加拿大稱作Washroom,有些美國人聽不懂。紐西蘭自然又是另一個世界,外帶Takeout變成Takeaway,就像這裡的華人外帶一律講打包,感覺像打包吃剩的食物。

出外用餐不必再計算稅和小費實在方便,大多包在標價裡。不知道是否如此,價格頗高。或許因為不用另給小費,服務稱不上殷勤周到,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樣吃飯輕鬆自在些。在加拿大,服務生一定(多次)關切用餐情況;在這裡,給壺水、點完餐就沒事了,高價餐廳除外。

在加拿大,戶外不准喝酒,家裡只能在後院,前門不行,酒醉不能在街上走,否則會被請去警察局。威靈頓星期五晚上開始就買醉,因為住在熱鬧區域,半夜不時聽見大吼大叫喝醉的路人,尤其天氣好的時候。市區有些路段標示二十四小時禁止喝酒,這意味有些地方可以。至少,野餐或看海可以喝啤酒是件幸福的事。超市賣酒這點也很不一樣,除了啤酒,琳瑯滿目的葡萄酒讓人嘆為觀止,也許紐西蘭產酒的關係。加拿大的超市不賣任何酒精飲料,買酒得上專賣店。

加拿大街上,邊喝咖啡邊趕路相當普遍,威靈頓卻不是這樣。除了『風城』,威靈頓還有『咖啡之都』稱號,各具特色的咖啡館林立街頭,喝咖啡是一種生活態度,在咖啡館裡,而不是急著仰頭灌下咖啡因好讓自己清醒。

明顯感受威靈頓的華人店員多且分佈平均,即使人口比例不高。去銀行也能碰上會說華語的行員,對在白人為主的地方待了五年多的我們而言相當不可思議。即使如大城多倫多,也要去中國城或華人聚集的區域才能通華語吧。突然想到,這裡沒有唐人街這種東西,大概人口不足、腹地太小。

威靈頓的超市的蔬果普遍高價,五月還看到天價般的藍莓,不過聽說產季就便宜了。有特色的超市更是貴得令人咋舌,猜想究竟年薪多少的人才消費得起,或者大家只是比較敢花。有機食品店更是讓人無言。對照紐西蘭國民平均所得和威靈頓的房價物價,常覺得一般上班族很辛苦,應該存不到錢,即使威靈頓所得比較高。

加拿大因為氣候緣故,大多蔬果透過進口,而且一年四季皆有,例如:冬天吃西瓜。我一直覺得吃非當季而且長途運輸的蔬果對身體和環境都不好,也缺少季節變化感,幸好紐西蘭正常多了,當季而且在地。最近才發現,因為氣候偏涼,小黃瓜和番茄這類作物只能種在溫室,因此價格偏高,難怪Q桑老是不買黃瓜和番茄,我是個吃米不知米價的偽主婦。

IMG_5049

↑『蜂巢』國會

IMG_5059

↑最經典的威靈頓畫面,少了紅色纜車

待過加拿大東部、吃過蒙特婁貝果的人,大多從此愛上而且念念不忘。聽說一位待過蒙特婁的紐西蘭人,對蒙式貝果愛得無法自拔,於是從加拿大進口全套設備製作道地貝果。產地在奧克蘭,威靈頓的Moore & Wilson's超市有販售,原味、芝麻和肉桂,芝麻永遠是我的最愛和唯一。因為不是當天出爐的新鮮貨,所以口感會變調,需要加工一下。買回家立刻進冷凍庫,要吃的時候,將貝果抹一層水再進烤箱,十分鐘後就有類似剛出爐的口感了。一直以為離開加拿大後,再也吃不到蒙特婁貝果了,誰能想到在千里迢迢位置偏僻人口稀少的紐西蘭,可以吃到正宗蒙式貝果,比紐西蘭沒有IKEA和Costco還稀奇!

IMG_5085

↑Best Ugly Bagels,Best Tasty就好!

四月底抵達之際,深秋也好,初冬也罷,對於大地依然碧綠感到驚奇,陽光下熠熠生輝的草地是加拿大春夏才有的景象。

IMG_5090

↑植物園

威靈頓的城市景觀不西方,很多建築和街道讓人感覺置身亞洲,這裡像九份,這裡像基隆,這裡像墾丁,這裡像東北角,這裡像香港,這裡像.....。因為腹地小,街道如羊腸小徑,又因臨海環山,坡道上上下下,搭配古典建築,自有一番特色。

IMG_5141

↑↓威靈頓是生活便利的城市,因為腹地小,去哪都能走得到,環保又健康!沒見過這樣一座城市,只要住在市區,買菜、逛街、辦事、上餐廳、看電影、聽音樂會、看表演通通可以靠雙腳,還可以回家卸貨和尿尿,上山下海也方便。

IMG_5093 

待過台灣的風城,京士頓的風也不小,但相對這裡的風,簡直不值一提。威靈頓是名副其實的風城,目前遇過最大陣風將近時速九十公里,聽說最高紀錄是二百,無法想像!前幾個月有人被風吹走。走在正對風口的路上,完完全全寸步難行。不少人表示,風大的日子,飛機起降非常恐怖,最好不要碰上。無論風多大,慢跑的照樣跑,這就是生活吧。剛來那些天,被風吹得七葷八素,甚至到了一吹風頭就不舒服的地步,擔心這樣下去,以後偏頭痛怎麼辦,當地人沒戴帽習慣,大家都很能吹冷風。不過,聽說這幾年的風已經小多了。

IMG_5188

IMG_5233

IMG_5245

IMG_5255

↑海邊步道的景色

因為風大,天氣像神經病,一天之內氣候變化多端,陰晴雨不斷交替。但也因此,雨通常下不久,沒帶雨具下雨時等一下就停了,市區騎樓也多。

很多現象讓人覺得環保,但同時又有現象很不環保。加拿大的馬桶水位高這點一直讓我感到困擾,對清潔人員來說打掃容易,卻不好用也不環保。紐西蘭的馬桶水位非常低,機場、飯店、住家和其他場所全部如此,讓我用得很安心。不過也因為水位低,公廁附有馬桶刷,算是文化衝擊。整體而言,紐西蘭的公廁先進。某些地方用水免費,威靈頓就是。餐廳外帶大多不用保麗龍容器,用材質好的PP,看起來成本很高,加拿大普遍用保麗龍(可怕!)。台灣無論在垃圾分類或免洗餐具方面都領先很多國家,至少比加拿大和紐西蘭進步。台灣多年前就提倡自備購物袋,加拿大幾年前開始,紐西蘭還在大量供應塑膠袋。每次上超市或農夫市場,看到一個人買一次菜不知道消耗多少塑膠袋便感驚心。超市裝袋一向不環保,生食如海鮮一個袋子,清潔用品如刷子和濕紙巾一個袋子,蔬果一個袋子,零食一個袋子。農夫市場塑膠袋掛在四處取之不盡,特意不拿袋子裝,手捧蔬果秤重結帳,店家立刻迅雷不及掩耳拿出袋子裝好。認真思索如何讓買菜變得環保,自備塑膠袋每次買完要洗要晾很麻煩,既不能脫水也不能烘乾,直接放進購物袋也不是很理想,終於在農夫市場發現環保人士,用網袋裝蔬果,這招學起來。威靈頓的公車有些用電,某些路段上面密佈電線。白色計程車一律是油電混合車,進出機場都搭這家。

剛來沒經驗,以為超市紙盒裝的優格是優酪乳,結果挖到後來手和湯匙都沾滿優格,這是什麼不聰明的設計?!最近才發現真的有優酪乳,塑膠瓶裝。西方國家鮮少優酪乳,即使有都是小瓶裝,他們習慣吃優格,不知道為什麼。

IMG_5081

↑奇怪的優格包裝

找遍超市和藥妝店就是沒有牙線棒,只有整捆和可以換線類似牙刷的東西,為了環保嗎?整捆的弄得滿手口水又不上手,回台索性一口氣買了半年份的牙線棒帶來,很抱歉,這點我無法環保。另外,藥妝店乏善可陳又小間,美加的藥妝店不比東亞好逛,紐西蘭又更不如美加。衛生棉選擇也非常少,讓我大感意外,架上也沒多少棉條,難道紐西蘭人環保到用布墊嗎?衛生棉仍然是我的困擾,沒瘋狂到從台灣運來。

超市的蛋竟然沒冷藏,不會臭掉嗎?不過想想小時候雜貨店的蛋一樣常溫販售,已經忘記台灣超市的蛋是否冷藏了,加拿大一定冰。

美食街有人收拾餐盤,加拿大要自己拿去回收處。

剛到紐西蘭行進中被人擦撞等,沒聽到道歉很訝異,肢體接觸這件事在加拿大根本不太會發生,一定保持距離,遑論沒道歉,加拿大人實在有禮!

天黑上街,總能見到上半身發光的腳踏車騎士,有的甚至全身都是,很像道路施工人員,在加拿大沒見過。從台灣運來的腳踏車抵達後,Q桑開始騎車上班,同事們苦口婆心勸他去買螢光背心來穿,否則騎車危險,我也加入勸說行列,無奈怎麼也說不聽。有天上班途中等紅綠燈時被警察攔下,騎車必須戴安全帽,他才趁去車行買安全帽之際一起買螢光罩。除了穿在身上的反光衣,也有罩在背包上的,店家說後者即可,這類東西價格驚人。

紐西蘭的洗碗工具除了一般的菜瓜布、抹布和海綿刷,還有像馬桶刷的,有的外觀不會讓你聯想到馬桶刷,有的簡直是馬桶刷的縮小版,誰會買馬桶刷來洗碗?

還有很多不可思議,先這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紐西蘭 文化差異
    全站熱搜

    juju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